2016-12-20 来源: 86Links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全球贸易不断萎缩的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速也开始有所放缓,进入“新常态”,但中国国内产能过剩形势也更为严峻,随着国家推出“一带一路”和供改改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速。目前,中国企业全球化的趋势也更为明显。有数据显示,中国对外投资早在2014年就超过了外国在华投资,中国早已是资本输出国,而不是单纯的接受国。虽然中国大量企业实施国际化路线,顺应国家政策,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但仅有20%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果,本文也将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对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一、政府等方面的优惠待遇不在,东道国面临重重挑战
研究发现,在“走出去”方面,很多中国公司都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其在国内拥有诸多的本土优势;另一方面,进军海外需要面对东道国多方面的挑战。
中国的本土优势:第一,能够从政府和银行得到很多优惠待遇。
在中国,政府扮演着非常强势的角色。不管是民企还是国企,在对外投资之前要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特别是涉及国家战略的投资项目,一旦得到批准就能够得到国家的支持并给予有条件的优惠政策。
第二,国内优势可有效降低资本成本。一些对欧洲企业的收购案例中,参与竞标的中国企业的报价比欧美企业都要激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国政府的支持,为企业提供诸多优惠,中国企业可以承受更长时间不盈利的状态,降低利润预期。同时,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提供的低息贷款,也是中国企业能够承受较长时间不盈利的一个原因。此外,中国企业还可以因此得到一些直接或间接的补贴。
因此,依靠来自政府的支持,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对风险的容忍度就会增加,且许多中国企业也试图和政府政策进行统一。
此外,研究发现,这些走出去的企业也会遇到很多来自东道国的挑战。首先,中国企业“走出去”经常会受到东道国对这些来自中国的企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质疑:即意识形态是否匹配?是市场经济吗?中国企业要不断地去证明进行海外投资的合理性,这是非常大的挑战。
其次,中国企业因为拥有一些来自政府的支持和补贴,从而面临不公平竞争的指责。一方面企业希望能够尽可能获得祖国的支持,但是另一方面,它又希望在另外一个国家显得是一家普通的公司。所以很多中国公司就被卡在当中。

二、寻求国际资源,提升国内市场竞争力
既然“走出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企业坚持走“国际化”的路径?
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进军海外和西方企业推展海外市场的动机很不一样,大部分西方公司主要是希望找到市场,将品牌、技术和组织能力在新的市场中得到发挥。
以大众为例,如果只是在德国开展业务,在经历快速扩张后,大众很快就会发现市场到头了。毕竟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所以当拥有强大的技术竞争优势、品牌优势、企业组织能力时,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需要走出国门。
而一些进军海外的中国企业在国外并不是那么知名,技术上也不强,也没什么品牌,甚至因为年轻,公司的组织能力也比较差。单凭借巨大的本土市场,它完全可以成长为一个规模巨大、受全球尊重的公司。那么为什么中国企业愿意“走出去”?原因是中国公司希望能够通过海外并购,去寻求资源、寻求能力,希望能够更好地在国内进行竞争。
研究发现,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整个发展路径大致如下:
第一步,希望“国际化”能够获得资源和能力;第二步,将这些能力资源应用到中国市场,希望在中国市场成为领袖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第三步,进行全球铺开。现在遇到的问题是大部分的公司目前还停留在第一或第二个环节,很少有公司能实现三步走。数据显示,并购案例中只有1/3的成功率,绝大多数企业“走出去”都是以失败告终。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考虑到跨境跨文化的整合,所以成功率还应该降低10%,即中国企业走向全球的过程中可能只有不到20%的能够成功。
那么中国企业如何提高国际化的成功率?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和金融价值?关键的一点,企业必须要有长期的双赢战略。中国有市场和资金,中国的资源优势在于市场规模、市场增长,能够比较容易融资,资金成本也比较低。而全球资源拥有自然资源、品牌、技术能力、管理层的能力等优势;如果将这二者进行整合,就可以获得一种全球双赢的商业模式,做出一些非常好的产品和服务。
(来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微信公众号,有删改,原文作者: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会计学教授丁远;编辑:Andr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