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Us to Reach Chinese Companies Searching for Business Park Space in the United States
首页 园区库首页 园区库列表 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国家级
园区面积:328 平方公里
园区电话:0731-28665800
主导产业: 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工业
投资要素
上下游配套
基本信息
政策优势
产业分布
第三方服务
点评
  • 投资成本
  • 园区介绍
  • 园区地图

投资成本

土地挂牌价格:22.0万元/亩起
(以实际政策为准)
投资强度:200.0万元/亩起
环保要求:税收要求:10万元/亩起
厂房出租价格区间:15 ~ 30 元/月•㎡厂房出售价格区间:2500 ~ 3600 元/㎡
写字楼出租价格区间:30 ~ 50 元/月•㎡写字楼出售价格区间:5000 ~ 7500 元/㎡

园区介绍

园区是企业的聚集之地,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跨入21世纪,园区有了新的内涵,它将生活、生产融为一体,使得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化协同推进,成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主要举措。为有效实践“三化”战略,加快株洲地区全面奔小康的步伐,株洲新区提出了“1030335”的目标,并树立了“园区就是生命,项目就是灵魂”的工作理念,坚定不移将园区建设与项目引进作为重中之重。因此,认真总结园区发展经验,科学制定园区发展规划,详尽勾勒株洲未来园区的轮廓不仅是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亦是株洲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保障。
一、形势与现状
1、园区现状
经过五年的奋斗,株洲新区的园区发展从无到有,已形成河西示范园、田心科技工业园、董家塅科技工业园三园并起的格局。
(1)河西示范园:包括创业园、天台科技工业园、栗雨科技工业园、新马科技工业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五个组成部分,现已开发6平方公里。创业园成立于1993年5月,1999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拥有孵化场地40000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132家,毕业企业40家,孵化企业年产值超过3.06亿元。天台科技工业园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规划面积2.36平方公里,先后被授予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湖南传感技术产业基地,该园于2003年全面建成,园区产业初具规模,有时代新材、钻石切削、南方阀门、湘瑞建材等20多家企业入园。栗雨科技工业园(含金德工业组团)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为主导产业,占地14.17平方公里,按“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的理念设计,由“一轴一核一环十组团”构成,是株洲未来的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园区建设自2001年正式启动,到2004年底基本建成园区主干道——株洲大道、高科环线,开发了金德、生物医药、健康食品、先进制造等五个工业组团,已有金德管业、千金药业、太子奶、南方工贸、高新电业、协力药业、开畅服饰、康美尔乐、耀华电器、力嘉数码、三湘药业等30余家企业入园。
(2)田心科技工业园:控规面积5.08平方公里,新园详规面积1.5平方公里,园内有规模工业企业2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3家,并形成了九方集团、时代集团两大产业核心,拟通过产业配套、延伸、整合打造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和电动汽车研发、制造基地。目前,原有企业厂区规划已得到有效控制,新园建设自2001年7月正式启动,至2004年底,累计提供用地1032亩,引入了包括电动汽车、南车集团株洲电机股份、九方钢结构、机车专用涂料、减震器等12个项目,多数已入园建设。
(3)董家塅科技工业园:规划面积12.48平方公里,新园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以先进制造(航机陆用、电子元器件)、服饰、健康食品为主导产业。园区紧邻繁荣的芦淞服装大市场,且区内已有唐人神、南方动力机械厂、南方航空铸锻机械厂等大中型企业集团,产业延伸与配套优势明显。新园于2000年9月设立,开发用地1400多亩,引进了株洲庆云电力机车配件厂、精诚实业、德润实业、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等22个项目,部分项目建成投产。当前,芦淞区行政中心启动南移,园区市政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将得以全面改观。
2、园区经营体制
目前,园区均由管委会或区政府出资组建的全资公司进行建设与经营,河西示范园的经营主体是株洲高科集团有限公司,田心科技工业园和董家塅科技工业园的经营主体是园区所在地区政府成立的产业公司。
现有园区的投入主要由银行贷款、土地回款、财政补差三部分构成,银行贷款是核心。园区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业用地平整、园区市政设施建设等;其中,株洲高科集团有限公司已逐步向房产、特色园经营、金融担保等其它领域拓展。
3、园区发展机遇
(1)“9+2”泛珠三角发展战略的实施与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极大促进了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为株洲园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提供了便利。
(2)株洲被列为参照东北三省等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范围,可享受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为株洲本地国有大中型企业向园区延伸,做强、做大提供了发展机遇。
(3)国土实行垂直管理,土地政策紧缩,株洲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工业土地优势凸现,招商形势将进一步趋好。
(4)株洲快速环道的贯通为改善“三园”间的联系,加强园区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机会。
4、园区发展主要矛盾
(1)园区经营主体的资金平衡与艰巨的园区开发任务间的矛盾。有限的财政补贴不足以弥补工业用地开发中的政策性亏损,园区经营主体短期内资金难以平衡,只有通过贷款余额不断扩大来维持园区的开发建设。
(2)提升现有园区与开发新园区的矛盾。两者对于实现“1030335”的目标必不可少,且皆需大量投入,在发展资源分配上冲突明显。
(3)工业土地低价销售与入园企业低产出的矛盾。园区以低价工业用地吸引企业,与入园项目建设和产出的滞后形成鲜明对比。
(4)“三园”间竞争与整合的矛盾。受体制影响,“三园”间在招商方面形成了一定竞争,而高新区又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城市间的竞争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5)园区、城区分离与融合的矛盾。两者在发展要求上须适度分离,但融合又能形成产业与商贸互补、方便居民工作生活等诸多优势。
(6)国土政策紧缩与园区急需扩张的矛盾。新区经济提速有赖于园区发展的扩容提质,而国土控制严格则使园区扩张难以获得发展所需的产业用地。
二、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
1、发展目标
(1)以“三生”协调为主题的园区环境不断完善。到2010年,现有三园基础设施开发基本到位,园内生产、生活设施可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到2015年,特色园、基地能以多种形式为产业发展提供各类工业设施与服务;园区与城区实现融合,生活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园内商贸、娱乐等第三产业开始繁荣。
(2)土地综合利用率与投入产出率不断提高。到2010年,现有三园工业用地全部出售,土地闲置率不高于10%,70%以上的项目建成投产,每亩工业用地的平均投入不低于180万元,产出不小于200万元。到2015年,现有入园项目全部建成投产,不少于80%的项目达产,土地闲置率不高于3%,每亩工业用地的平均投入不低于250万元,产出不小于300万元;已开发的商贸金融用地容积率不小于1.8,住宅用地容积率不小于1。
(3)产业的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到2010年,入园企业按工业组团或产业基地的形式聚集;中小企业的数量超过园区企业的60%,产值不低于园区总产值的20%,基本实现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到2015年,工业组团内知名品牌增多,企业间关联性大大增强,入园中小企业的比例超过80%,产值超过园区总产值40%,在相关专业领域培育出一批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双高”小巨人,并对河东老城区与株洲县域的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关联带动作用。
2、指导思想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提升土地投入产出强度与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政府投入与合理利用社会资金相结合;园区建设与壮大经营主体相结合;基础设施发展先行与产业发展推动相结合。
三、战略部署
1、园区开发总体部署
2005-2010年,园区开发的重点是栗雨科技工业园、田心科技工业园和董家塅科技工业园,主要任务是:三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用地及工业组团内的相关配套;园区工业用地招商工作;园区企业发展与主导产业培育。
2011-2015年,园区开发的重点是新马科技工业园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主要任务是:新马科技工业园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三园”的产业基地建设与商住配套用地开发。
2、稳步开发现有园区
(1)河西示范园。采取城市发展带动策略,拉动企业集聚,培育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天台科技工业园的主要任务是即时清理、处置园区闲置用地,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与产业的集聚程度;完善园区商务、生活配套,提高园区品位;建成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橡果园,活跃园区经济;支持企业发展,形成产业规模,提升园区产业的组织化水平。栗雨科技工业园在2012年基本开发完成,具体分为两个阶段:2003-2007年为第一阶段,以工业化为核心,投资26亿元,完成工业用地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初步建成金德组团、生物医药组团、健康食品组团和橡树园,并形成产业规模。2008-2012年为第二阶段,投资10亿元,以城市化为核心,完成核心区与商住区的开发,发展园区会展、金融、商贸、行政办公、酒店等第三产业;完善工业组团内的配套设施,园区产业基本形成规模。
(2)田心科技工业园。采取产业发展推动策略,依托九方集团和时代集团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与企业,延伸、延展轨道交通装备和电动汽车的产业链,以产业发展的需求拉动园区建设和企业入园。园区开发分两个阶段:2005-2008年为第一阶段,开发1.5平方公里的新园,主要任务是开发产业用地、完善交通体系、建立创业孵化中心、农民新村、发展配套商务;招商项目以产业延伸与拓展为主。2009-2015年为第二阶段,开发3平方公里的新园,以基地建设为重点,聚集一批与电力机车和电动汽车相关的外来企业,并进一步完善园区交通体系,建设连接株黄高速和320国道的互通立交桥;发展园区金融、教育、娱乐、商住等第三产业,提升园区品位。
(3)董家塅科技工业园。采取产业发展推动与城市发展带动相结合的策略,利用芦淞区已有的商贸平台与南方动力机械公司、南方动力机械研究所、唐人神等既有的大中型企业集团,结合行政中心南移的机遇加快园区建设的进程,重点培育先进制造、服饰、健康食品产业,并以园区为节点联结株洲县工业园,形成互补、融合的“十里工业长廊”。 园区开发分两个阶段,2005-2007年为第一阶段,开发2.5平方公里的新园,主要任务是完成产业用地开发、基础设施配套,聚集区域周边相关的产业发展资源。2008-2015年为第二阶段,开发5.5平方公里的新园区,主要任务是完善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园区产业组织水平,完善园区生活、商贸、娱乐等配套设施。
3、积极推进新园建设
(1)新马科技工业园。位于株洲市天元区西部,马家河镇境内,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是以居住、物流、商贸、休闲、高科技产业为特色的综合型城市组团。该园拟在2007-2008年启动,分两个阶段开发。2008-2012年为第一阶段,大力发展物流仓储和休闲产业,利用现有株洲大道已到位的基础设施拉通新城的主干道,基本解决城市交通、供给问题,建立物流仓储基地,发展园内的生态休闲产业,建设农民新村和专业市场。2013-2018年为第二阶段,大力发展商贸、房产、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主要是完善园内基础设施,聚集区域人气,开发产业用地,以物流仓储为核心,承接其他“三园”的产业辐射,发展高科技产业。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位于新马组团内,拟规划4平方公里,聚集5-6家有一定规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一批教育培训机构,以培育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和农业人口转化为重点塑造株洲区域的人才优势,为“9+2”泛珠三角区域和长株潭的工业化输送人才。
四、战略举措
1、以优化园区基础环境为中心,科学调整园区规划与开发顺序
园区规划要突出“三生”协调的园区发展原则,充分体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企业需求与园区建设相结合的特征,充分考虑产业组团的布局与配套,园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与休闲。园区开发顺序上突出重点,以产业发展和项目投产纳税为主线,注重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与提升,做到“开发一片,投产一片,纳税一片”,优先确保重点项目和核心企业的入园,以产业发展与财政增收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2、以加快园区开发进程为中心,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规模
通过加大投入规模,优先发展园区基础设施,拉动企业入园和产业投资,加快园区开发进程。各园的经营主体要完善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挖掘不同贷款渠道的融资潜力;根据园区开发的战略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和融资成本;把握园区整体开发的权益,储备用于融资、运作的土地资源;大胆尝试以项目为载体的BOT、准BOT等融资方式吸纳社会资金;遵循投入与回报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引进战略投资、项目合作、开放股权、上市融资等方式筹集园区建设资金。
3、以实现园区开发大平衡为中心,完善“园区开发大循环”
在河西示范园的开发中,新区遵循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大循环”的开发模式(即以固定价格向高科集团收购工业用地,交由高新区招商局负责销售,土地销售收入归高科集团所有,与固定结算价的差额部分采取财政挂帐方式逐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企业入园后,项目建设由产业局负责跟踪),专业化的分工使得园区开发的效率大大提高,其它两园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学习、借鉴。为实现园区开发的良性运转,化解财政风险,园区开发要以实现“大平衡”为目标,在建立大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和创新运营管理机制,理顺园区所在地政府部门与经营主体间的关系,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框算和管理工业项目的“补差”,严格控制土地的投入产出强度,经营主体的工作重心是控制园区建设成本,提供丰富的工业设施与服务;理顺三园所在地政府间的关系,明确分工定位,避免重复建设和招商中的恶性竞争,依托株洲快速环道和中介结构促进园区企业的合作,使株洲新区的园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4、以培育主导产业为中心,突出特色园与产业基地建设
即充分利用特色园和产业基地的运作手段,通过对工业设施、服务和优惠政策的整合为产业发展打造专业性平台。特色园与产业基地按聚集、整合、创新的思路进行建设。聚集,将产业发展进行分区规划,通过优惠政策引入分区内的核心企业,拉动人气聚集,带动市政设施的完善与提升,聚集各类项目。整合,通过建设产业专用工业设施、改善园区融资环境等形式进行内部整合,提高已入园企业的关联度;通过产业配套、延伸、企业并购、搭建营销平台有序导入和链接外部资源,进行外部整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创新,通过搭建针对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平台,建设人才、技术、设备租赁市场,发展创业投资,提升园内企业的创新能力。
5、以提高园区土地投入产出强度为中心,做好园区营销和土地管理工作
以产品营销的眼光做好园区的招商,用管理“投资”的态度提升园区土地的投入产出强度。从园区营销的角度,定义园区产品,包括工业用地、厂房、便利的交通、园区所处周边的产业发展状况、入园企业有序聚集所创造的盈利或降低成本的机会等,将提供的园区产品视作复合的环境与机会;细分客户,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出台引导性的招商政策,构建相对专业的基础设施平台,实现中小企业的分区发展;塑造园区品牌,统一形象,宣传园区的优势、产业特色、招商政策,搭建招商平台;对入园的项目进行严格筛选,制定科学的评估入园程序,严格控制项目单位土地产出强度,并充分利用针对中小企业的孵化器、特色园检验项目,提高招商质量。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将低于成本价销售工业用地的差额视作一种投资,将由土地产出增加所带来的财税收入分成作为一种回报,在探明投资风险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地价增加或减少投入,并建立完善的入园企业退出机制,以对闲置用地和投入不足地块的调整提高园区土地产出强度。
6、以整合园区发展资源为中心,做强、做大园区经营主体
园区经营主体的成功运作为园区大规模开发提供了保障,各园区的经营主体要积极引入市场经营机制,做强、做大自身实力,努力成为整合园区发展资源的重要平台。通过融资的突破扩大园区的投入规模,通过子公司的建设充实园区环境营造的能力,通过项目策划及经营思路的转变对园区运营机制的创新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园区地图

搜索当地供应商
按产业查找

园区信息

园区面积:328 平方公里园区电话:0731-28665800
园区地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株洲大道北1号高新大厦101号
主导产业: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食品工业

经营成本

水价:1.91 元/m³商业用电:1.03 元/度
大工业用电:0.639 元/度工业电价(高峰):1.708 元/度
工业电价(低谷):0.455 元/度工业电价(平时):0.949 元/度
天然气:3.48 元/m³ (按季度调整)污水处理:0.8 元/吨
最低工资标准:1580.0 元/月普通工人:2000.0 元/月
土地使用税: -

环境配套

货运站距离:距大托铺货运机场30公里高铁距离:距株洲火车西站5.3公里
港口距离:距株洲港8.6公里机场距离: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37公里
区位介绍:形成了 “两环两道”、 “七纵四横”的城区道路网络体系。株洲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发达,古有“南北通衢”之称,今有“北有郑州、南有株洲”之说。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方面都独具优势,今天的株洲已发展成为中国物流、客流和信息流中心。
公路运输:京港澳高速(G4)、沪昆高速(G60)、泉南高速(G72)、衡炎高速、106国道、320国道、211省道及京港澳高速复线、沪昆高速复线和连接闽南、赣南、湘南的“三南”公路都在境内穿过。全长41.629公里的长株高速公路使得株洲和省会长沙距离更近。
铁路运输:京广、浙赣、湘黔三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京广、沪昆、厦渝三条高铁交汇于此
本市住房均价:4378.0 元/㎡
园区生活配套:高新区基础设施、道路网水、电、气、通讯均已基本到位,管理机构和服务体系均已健全和完善。
居住环境:城市管理持续领先,健全运行市场化、管理网格化、作业精细化、考核标准化的城市管理体系,三项综合指标考核连续13年排名全市第一。
超市: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
商业环境:栗雨中央商务区。加速推进金融与科技融合,先后组建8家融资性担保公司、5家科技银行、15家风投机构,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贷款规模达到10亿元。
百货商场:平和堂、王府井百货、高德置地(优托邦)、天虹百货、美美百货、华润万家、株洲百货
酒店商务:万豪大酒店、希尔顿大酒店、凯悦酒店、株洲华天大酒店
休闲娱乐:体育中心、湘水湾
医疗:株洲市人民医院
教育:湖南工业大学

发展规划

园区是企业的聚集之地,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跨入21世纪,园区有了新的内涵,它将生活、生产融为一体,使得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化协同推进,成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主要举措。为有效实践“三化”战略,加快株洲地区全面奔小康的步伐,株洲新区提出了“1030335”的目标,并树立了“园区就是生命,项目就是灵魂”的工作理念,坚定不移将园区建设与项目引进作为重中之重。因此,认真总结园区发展经验,科学制定园区发展规划,详尽勾勒株洲未来园区的轮廓不仅是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亦是株洲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保障。 一、形势与现状 1、园区现状 经过五年的奋斗,株洲新区的园区发展从无到有,已形成河西示范园、田心科技工业园、董家塅科技工业园三园并起的格局。 (1)河西示范园:包括创业园、天台科技工业园、栗雨科技工业园、新马科技工业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五个组成部分,现已开发6平方公里。创业园成立于1993年5月,1999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拥有孵化场地40000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132家,毕业企业40家,孵化企业年产值超过3.06亿元。天台科技工业园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规划面积2.36平方公里,先后被授予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湖南传感技术产业基地,该园于2003年全面建成,园区产业初具规模,有时代新材、钻石切削、南方阀门、湘瑞建材等20多家企业入园。栗雨科技工业园(含金德工业组团)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为主导产业,占地14.17平方公里,按“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的理念设计,由“一轴一核一环十组团”构成,是株洲未来的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园区建设自2001年正式启动,到2004年底基本建成园区主干道——株洲大道、高科环线,开发了金德、生物医药、健康食品、先进制造等五个工业组团,已有金德管业、千金药业、太子奶、南方工贸、高新电业、协力药业、开畅服饰、康美尔乐、耀华电器、力嘉数码、三湘药业等30余家企业入园。 (2)田心科技工业园:控规面积5.08平方公里,新园详规面积1.5平方公里,园内有规模工业企业2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3家,并形成了九方集团、时代集团两大产业核心,拟通过产业配套、延伸、整合打造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和电动汽车研发、制造基地。目前,原有企业厂区规划已得到有效控制,新园建设自2001年7月正式启动,至2004年底,累计提供用地1032亩,引入了包括电动汽车、南车集团株洲电机股份、九方钢结构、机车专用涂料、减震器等12个项目,多数已入园建设。 (3)董家塅科技工业园:规划面积12.48平方公里,新园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以先进制造(航机陆用、电子元器件)、服饰、健康食品为主导产业。园区紧邻繁荣的芦淞服装大市场,且区内已有唐人神、南方动力机械厂、南方航空铸锻机械厂等大中型企业集团,产业延伸与配套优势明显。新园于2000年9月设立,开发用地1400多亩,引进了株洲庆云电力机车配件厂、精诚实业、德润实业、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等22个项目,部分项目建成投产。当前,芦淞区行政中心启动南移,园区市政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将得以全面改观。 2、园区经营体制 目前,园区均由管委会或区政府出资组建的全资公司进行建设与经营,河西示范园的经营主体是株洲高科集团有限公司,田心科技工业园和董家塅科技工业园的经营主体是园区所在地区政府成立的产业公司。 现有园区的投入主要由银行贷款、土地回款、财政补差三部分构成,银行贷款是核心。园区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业用地平整、园区市政设施建设等;其中,株洲高科集团有限公司已逐步向房产、特色园经营、金融担保等其它领域拓展。 3、园区发展机遇 (1)“9+2”泛珠三角发展战略的实施与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极大促进了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为株洲园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提供了便利。 (2)株洲被列为参照东北三省等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范围,可享受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为株洲本地国有大中型企业向园区延伸,做强、做大提供了发展机遇。 (3)国土实行垂直管理,土地政策紧缩,株洲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工业土地优势凸现,招商形势将进一步趋好。 (4)株洲快速环道的贯通为改善“三园”间的联系,加强园区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机会。 4、园区发展主要矛盾 (1)园区经营主体的资金平衡与艰巨的园区开发任务间的矛盾。有限的财政补贴不足以弥补工业用地开发中的政策性亏损,园区经营主体短期内资金难以平衡,只有通过贷款余额不断扩大来维持园区的开发建设。 (2)提升现有园区与开发新园区的矛盾。两者对于实现“1030335”的目标必不可少,且皆需大量投入,在发展资源分配上冲突明显。 (3)工业土地低价销售与入园企业低产出的矛盾。园区以低价工业用地吸引企业,与入园项目建设和产出的滞后形成鲜明对比。 (4)“三园”间竞争与整合的矛盾。受体制影响,“三园”间在招商方面形成了一定竞争,而高新区又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城市间的竞争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5)园区、城区分离与融合的矛盾。两者在发展要求上须适度分离,但融合又能形成产业与商贸互补、方便居民工作生活等诸多优势。 (6)国土政策紧缩与园区急需扩张的矛盾。新区经济提速有赖于园区发展的扩容提质,而国土控制严格则使园区扩张难以获得发展所需的产业用地。 二、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 1、发展目标 (1)以“三生”协调为主题的园区环境不断完善。到2010年,现有三园基础设施开发基本到位,园内生产、生活设施可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到2015年,特色园、基地能以多种形式为产业发展提供各类工业设施与服务;园区与城区实现融合,生活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园内商贸、娱乐等第三产业开始繁荣。 (2)土地综合利用率与投入产出率不断提高。到2010年,现有三园工业用地全部出售,土地闲置率不高于10%,70%以上的项目建成投产,每亩工业用地的平均投入不低于180万元,产出不小于200万元。到2015年,现有入园项目全部建成投产,不少于80%的项目达产,土地闲置率不高于3%,每亩工业用地的平均投入不低于250万元,产出不小于300万元;已开发的商贸金融用地容积率不小于1.8,住宅用地容积率不小于1。 (3)产业的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到2010年,入园企业按工业组团或产业基地的形式聚集;中小企业的数量超过园区企业的60%,产值不低于园区总产值的20%,基本实现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到2015年,工业组团内知名品牌增多,企业间关联性大大增强,入园中小企业的比例超过80%,产值超过园区总产值40%,在相关专业领域培育出一批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双高”小巨人,并对河东老城区与株洲县域的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关联带动作用。 2、指导思想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提升土地投入产出强度与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政府投入与合理利用社会资金相结合;园区建设与壮大经营主体相结合;基础设施发展先行与产业发展推动相结合。 三、战略部署 1、园区开发总体部署 2005-2010年,园区开发的重点是栗雨科技工业园、田心科技工业园和董家塅科技工业园,主要任务是:三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用地及工业组团内的相关配套;园区工业用地招商工作;园区企业发展与主导产业培育。 2011-2015年,园区开发的重点是新马科技工业园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主要任务是:新马科技工业园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三园”的产业基地建设与商住配套用地开发。 2、稳步开发现有园区 (1)河西示范园。采取城市发展带动策略,拉动企业集聚,培育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天台科技工业园的主要任务是即时清理、处置园区闲置用地,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与产业的集聚程度;完善园区商务、生活配套,提高园区品位;建成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橡果园,活跃园区经济;支持企业发展,形成产业规模,提升园区产业的组织化水平。栗雨科技工业园在2012年基本开发完成,具体分为两个阶段:2003-2007年为第一阶段,以工业化为核心,投资26亿元,完成工业用地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初步建成金德组团、生物医药组团、健康食品组团和橡树园,并形成产业规模。2008-2012年为第二阶段,投资10亿元,以城市化为核心,完成核心区与商住区的开发,发展园区会展、金融、商贸、行政办公、酒店等第三产业;完善工业组团内的配套设施,园区产业基本形成规模。 (2)田心科技工业园。采取产业发展推动策略,依托九方集团和时代集团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与企业,延伸、延展轨道交通装备和电动汽车的产业链,以产业发展的需求拉动园区建设和企业入园。园区开发分两个阶段:2005-2008年为第一阶段,开发1.5平方公里的新园,主要任务是开发产业用地、完善交通体系、建立创业孵化中心、农民新村、发展配套商务;招商项目以产业延伸与拓展为主。2009-2015年为第二阶段,开发3平方公里的新园,以基地建设为重点,聚集一批与电力机车和电动汽车相关的外来企业,并进一步完善园区交通体系,建设连接株黄高速和320国道的互通立交桥;发展园区金融、教育、娱乐、商住等第三产业,提升园区品位。 (3)董家塅科技工业园。采取产业发展推动与城市发展带动相结合的策略,利用芦淞区已有的商贸平台与南方动力机械公司、南方动力机械研究所、唐人神等既有的大中型企业集团,结合行政中心南移的机遇加快园区建设的进程,重点培育先进制造、服饰、健康食品产业,并以园区为节点联结株洲县工业园,形成互补、融合的“十里工业长廊”。 园区开发分两个阶段,2005-2007年为第一阶段,开发2.5平方公里的新园,主要任务是完成产业用地开发、基础设施配套,聚集区域周边相关的产业发展资源。2008-2015年为第二阶段,开发5.5平方公里的新园区,主要任务是完善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园区产业组织水平,完善园区生活、商贸、娱乐等配套设施。 3、积极推进新园建设 (1)新马科技工业园。位于株洲市天元区西部,马家河镇境内,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是以居住、物流、商贸、休闲、高科技产业为特色的综合型城市组团。该园拟在2007-2008年启动,分两个阶段开发。2008-2012年为第一阶段,大力发展物流仓储和休闲产业,利用现有株洲大道已到位的基础设施拉通新城的主干道,基本解决城市交通、供给问题,建立物流仓储基地,发展园内的生态休闲产业,建设农民新村和专业市场。2013-2018年为第二阶段,大力发展商贸、房产、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主要是完善园内基础设施,聚集区域人气,开发产业用地,以物流仓储为核心,承接其他“三园”的产业辐射,发展高科技产业。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位于新马组团内,拟规划4平方公里,聚集5-6家有一定规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一批教育培训机构,以培育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和农业人口转化为重点塑造株洲区域的人才优势,为“9+2”泛珠三角区域和长株潭的工业化输送人才。 四、战略举措 1、以优化园区基础环境为中心,科学调整园区规划与开发顺序 园区规划要突出“三生”协调的园区发展原则,充分体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企业需求与园区建设相结合的特征,充分考虑产业组团的布局与配套,园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与休闲。园区开发顺序上突出重点,以产业发展和项目投产纳税为主线,注重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与提升,做到“开发一片,投产一片,纳税一片”,优先确保重点项目和核心企业的入园,以产业发展与财政增收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2、以加快园区开发进程为中心,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规模 通过加大投入规模,优先发展园区基础设施,拉动企业入园和产业投资,加快园区开发进程。各园的经营主体要完善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挖掘不同贷款渠道的融资潜力;根据园区开发的战略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和融资成本;把握园区整体开发的权益,储备用于融资、运作的土地资源;大胆尝试以项目为载体的BOT、准BOT等融资方式吸纳社会资金;遵循投入与回报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引进战略投资、项目合作、开放股权、上市融资等方式筹集园区建设资金。 3、以实现园区开发大平衡为中心,完善“园区开发大循环” 在河西示范园的开发中,新区遵循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大循环”的开发模式(即以固定价格向高科集团收购工业用地,交由高新区招商局负责销售,土地销售收入归高科集团所有,与固定结算价的差额部分采取财政挂帐方式逐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企业入园后,项目建设由产业局负责跟踪),专业化的分工使得园区开发的效率大大提高,其它两园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学习、借鉴。为实现园区开发的良性运转,化解财政风险,园区开发要以实现“大平衡”为目标,在建立大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和创新运营管理机制,理顺园区所在地政府部门与经营主体间的关系,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框算和管理工业项目的“补差”,严格控制土地的投入产出强度,经营主体的工作重心是控制园区建设成本,提供丰富的工业设施与服务;理顺三园所在地政府间的关系,明确分工定位,避免重复建设和招商中的恶性竞争,依托株洲快速环道和中介结构促进园区企业的合作,使株洲新区的园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4、以培育主导产业为中心,突出特色园与产业基地建设 即充分利用特色园和产业基地的运作手段,通过对工业设施、服务和优惠政策的整合为产业发展打造专业性平台。特色园与产业基地按聚集、整合、创新的思路进行建设。聚集,将产业发展进行分区规划,通过优惠政策引入分区内的核心企业,拉动人气聚集,带动市政设施的完善与提升,聚集各类项目。整合,通过建设产业专用工业设施、改善园区融资环境等形式进行内部整合,提高已入园企业的关联度;通过产业配套、延伸、企业并购、搭建营销平台有序导入和链接外部资源,进行外部整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创新,通过搭建针对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平台,建设人才、技术、设备租赁市场,发展创业投资,提升园内企业的创新能力。 5、以提高园区土地投入产出强度为中心,做好园区营销和土地管理工作 以产品营销的眼光做好园区的招商,用管理“投资”的态度提升园区土地的投入产出强度。从园区营销的角度,定义园区产品,包括工业用地、厂房、便利的交通、园区所处周边的产业发展状况、入园企业有序聚集所创造的盈利或降低成本的机会等,将提供的园区产品视作复合的环境与机会;细分客户,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出台引导性的招商政策,构建相对专业的基础设施平台,实现中小企业的分区发展;塑造园区品牌,统一形象,宣传园区的优势、产业特色、招商政策,搭建招商平台;对入园的项目进行严格筛选,制定科学的评估入园程序,严格控制项目单位土地产出强度,并充分利用针对中小企业的孵化器、特色园检验项目,提高招商质量。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将低于成本价销售工业用地的差额视作一种投资,将由土地产出增加所带来的财税收入分成作为一种回报,在探明投资风险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地价增加或减少投入,并建立完善的入园企业退出机制,以对闲置用地和投入不足地块的调整提高园区土地产出强度。 6、以整合园区发展资源为中心,做强、做大园区经营主体 园区经营主体的成功运作为园区大规模开发提供了保障,各园区的经营主体要积极引入市场经营机制,做强、做大自身实力,努力成为整合园区发展资源的重要平台。通过融资的突破扩大园区的投入规模,通过子公司的建设充实园区环境营造的能力,通过项目策划及经营思路的转变对园区运营机制的创新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政策分布
暂无产业分布数据
暂无城市介绍
暂无园区企业
暂无第三方数据

学校介绍

园区是企业的聚集之地,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跨入21世纪,园区有了新的内涵,它将生活、生产融为一体,使得工业化、信息化与城市化协同推进,成为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竞争力的主要举措。为有效实践“三化”战略,加快株洲地区全面奔小康的步伐,株洲新区提出了“1030335”的目标,并树立了“园区就是生命,项目就是灵魂”的工作理念,坚定不移将园区建设与项目引进作为重中之重。因此,认真总结园区发展经验,科学制定园区发展规划,详尽勾勒株洲未来园区的轮廓不仅是新区产业发展的需要,亦是株洲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保障。 一、形势与现状 1、园区现状 经过五年的奋斗,株洲新区的园区发展从无到有,已形成河西示范园、田心科技工业园、董家塅科技工业园三园并起的格局。 (1)河西示范园:包括创业园、天台科技工业园、栗雨科技工业园、新马科技工业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五个组成部分,现已开发6平方公里。创业园成立于1993年5月,1999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拥有孵化场地40000平方米,累计孵化企业132家,毕业企业40家,孵化企业年产值超过3.06亿元。天台科技工业园以新材料为主导产业,规划面积2.36平方公里,先后被授予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湖南传感技术产业基地,该园于2003年全面建成,园区产业初具规模,有时代新材、钻石切削、南方阀门、湘瑞建材等20多家企业入园。栗雨科技工业园(含金德工业组团)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健康食品为主导产业,占地14.17平方公里,按“生产、生活、生态”相结合的理念设计,由“一轴一核一环十组团”构成,是株洲未来的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园区建设自2001年正式启动,到2004年底基本建成园区主干道——株洲大道、高科环线,开发了金德、生物医药、健康食品、先进制造等五个工业组团,已有金德管业、千金药业、太子奶、南方工贸、高新电业、协力药业、开畅服饰、康美尔乐、耀华电器、力嘉数码、三湘药业等30余家企业入园。 (2)田心科技工业园:控规面积5.08平方公里,新园详规面积1.5平方公里,园内有规模工业企业25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3家,并形成了九方集团、时代集团两大产业核心,拟通过产业配套、延伸、整合打造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和电动汽车研发、制造基地。目前,原有企业厂区规划已得到有效控制,新园建设自2001年7月正式启动,至2004年底,累计提供用地1032亩,引入了包括电动汽车、南车集团株洲电机股份、九方钢结构、机车专用涂料、减震器等12个项目,多数已入园建设。 (3)董家塅科技工业园:规划面积12.48平方公里,新园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以先进制造(航机陆用、电子元器件)、服饰、健康食品为主导产业。园区紧邻繁荣的芦淞服装大市场,且区内已有唐人神、南方动力机械厂、南方航空铸锻机械厂等大中型企业集团,产业延伸与配套优势明显。新园于2000年9月设立,开发用地1400多亩,引进了株洲庆云电力机车配件厂、精诚实业、德润实业、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等22个项目,部分项目建成投产。当前,芦淞区行政中心启动南移,园区市政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的状况将得以全面改观。 2、园区经营体制 目前,园区均由管委会或区政府出资组建的全资公司进行建设与经营,河西示范园的经营主体是株洲高科集团有限公司,田心科技工业园和董家塅科技工业园的经营主体是园区所在地区政府成立的产业公司。 现有园区的投入主要由银行贷款、土地回款、财政补差三部分构成,银行贷款是核心。园区开发的主要内容包括工业用地平整、园区市政设施建设等;其中,株洲高科集团有限公司已逐步向房产、特色园经营、金融担保等其它领域拓展。 3、园区发展机遇 (1)“9+2”泛珠三角发展战略的实施与长株潭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极大促进了区域间生产要素的流动,为株洲园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提供了便利。 (2)株洲被列为参照东北三省等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范围,可享受国家相关的扶持政策,为株洲本地国有大中型企业向园区延伸,做强、做大提供了发展机遇。 (3)国土实行垂直管理,土地政策紧缩,株洲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工业土地优势凸现,招商形势将进一步趋好。 (4)株洲快速环道的贯通为改善“三园”间的联系,加强园区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机会。 4、园区发展主要矛盾 (1)园区经营主体的资金平衡与艰巨的园区开发任务间的矛盾。有限的财政补贴不足以弥补工业用地开发中的政策性亏损,园区经营主体短期内资金难以平衡,只有通过贷款余额不断扩大来维持园区的开发建设。 (2)提升现有园区与开发新园区的矛盾。两者对于实现“1030335”的目标必不可少,且皆需大量投入,在发展资源分配上冲突明显。 (3)工业土地低价销售与入园企业低产出的矛盾。园区以低价工业用地吸引企业,与入园项目建设和产出的滞后形成鲜明对比。 (4)“三园”间竞争与整合的矛盾。受体制影响,“三园”间在招商方面形成了一定竞争,而高新区又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城市间的竞争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5)园区、城区分离与融合的矛盾。两者在发展要求上须适度分离,但融合又能形成产业与商贸互补、方便居民工作生活等诸多优势。 (6)国土政策紧缩与园区急需扩张的矛盾。新区经济提速有赖于园区发展的扩容提质,而国土控制严格则使园区扩张难以获得发展所需的产业用地。 二、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 1、发展目标 (1)以“三生”协调为主题的园区环境不断完善。到2010年,现有三园基础设施开发基本到位,园内生产、生活设施可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到2015年,特色园、基地能以多种形式为产业发展提供各类工业设施与服务;园区与城区实现融合,生活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园内商贸、娱乐等第三产业开始繁荣。 (2)土地综合利用率与投入产出率不断提高。到2010年,现有三园工业用地全部出售,土地闲置率不高于10%,70%以上的项目建成投产,每亩工业用地的平均投入不低于180万元,产出不小于200万元。到2015年,现有入园项目全部建成投产,不少于80%的项目达产,土地闲置率不高于3%,每亩工业用地的平均投入不低于250万元,产出不小于300万元;已开发的商贸金融用地容积率不小于1.8,住宅用地容积率不小于1。 (3)产业的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到2010年,入园企业按工业组团或产业基地的形式聚集;中小企业的数量超过园区企业的60%,产值不低于园区总产值的20%,基本实现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到2015年,工业组团内知名品牌增多,企业间关联性大大增强,入园中小企业的比例超过80%,产值超过园区总产值40%,在相关专业领域培育出一批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双高”小巨人,并对河东老城区与株洲县域的产业发展起到一定的关联带动作用。 2、指导思想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提升土地投入产出强度与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政府投入与合理利用社会资金相结合;园区建设与壮大经营主体相结合;基础设施发展先行与产业发展推动相结合。 三、战略部署 1、园区开发总体部署 2005-2010年,园区开发的重点是栗雨科技工业园、田心科技工业园和董家塅科技工业园,主要任务是:三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业用地及工业组团内的相关配套;园区工业用地招商工作;园区企业发展与主导产业培育。 2011-2015年,园区开发的重点是新马科技工业园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主要任务是:新马科技工业园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三园”的产业基地建设与商住配套用地开发。 2、稳步开发现有园区 (1)河西示范园。采取城市发展带动策略,拉动企业集聚,培育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天台科技工业园的主要任务是即时清理、处置园区闲置用地,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与产业的集聚程度;完善园区商务、生活配套,提高园区品位;建成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橡果园,活跃园区经济;支持企业发展,形成产业规模,提升园区产业的组织化水平。栗雨科技工业园在2012年基本开发完成,具体分为两个阶段:2003-2007年为第一阶段,以工业化为核心,投资26亿元,完成工业用地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初步建成金德组团、生物医药组团、健康食品组团和橡树园,并形成产业规模。2008-2012年为第二阶段,投资10亿元,以城市化为核心,完成核心区与商住区的开发,发展园区会展、金融、商贸、行政办公、酒店等第三产业;完善工业组团内的配套设施,园区产业基本形成规模。 (2)田心科技工业园。采取产业发展推动策略,依托九方集团和时代集团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配套产业与企业,延伸、延展轨道交通装备和电动汽车的产业链,以产业发展的需求拉动园区建设和企业入园。园区开发分两个阶段:2005-2008年为第一阶段,开发1.5平方公里的新园,主要任务是开发产业用地、完善交通体系、建立创业孵化中心、农民新村、发展配套商务;招商项目以产业延伸与拓展为主。2009-2015年为第二阶段,开发3平方公里的新园,以基地建设为重点,聚集一批与电力机车和电动汽车相关的外来企业,并进一步完善园区交通体系,建设连接株黄高速和320国道的互通立交桥;发展园区金融、教育、娱乐、商住等第三产业,提升园区品位。 (3)董家塅科技工业园。采取产业发展推动与城市发展带动相结合的策略,利用芦淞区已有的商贸平台与南方动力机械公司、南方动力机械研究所、唐人神等既有的大中型企业集团,结合行政中心南移的机遇加快园区建设的进程,重点培育先进制造、服饰、健康食品产业,并以园区为节点联结株洲县工业园,形成互补、融合的“十里工业长廊”。 园区开发分两个阶段,2005-2007年为第一阶段,开发2.5平方公里的新园,主要任务是完成产业用地开发、基础设施配套,聚集区域周边相关的产业发展资源。2008-2015年为第二阶段,开发5.5平方公里的新园区,主要任务是完善产业链条,全面提升园区产业组织水平,完善园区生活、商贸、娱乐等配套设施。 3、积极推进新园建设 (1)新马科技工业园。位于株洲市天元区西部,马家河镇境内,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以上,是以居住、物流、商贸、休闲、高科技产业为特色的综合型城市组团。该园拟在2007-2008年启动,分两个阶段开发。2008-2012年为第一阶段,大力发展物流仓储和休闲产业,利用现有株洲大道已到位的基础设施拉通新城的主干道,基本解决城市交通、供给问题,建立物流仓储基地,发展园内的生态休闲产业,建设农民新村和专业市场。2013-2018年为第二阶段,大力发展商贸、房产、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主要是完善园内基础设施,聚集区域人气,开发产业用地,以物流仓储为核心,承接其他“三园”的产业辐射,发展高科技产业。 (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位于新马组团内,拟规划4平方公里,聚集5-6家有一定规模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一批教育培训机构,以培育高素质产业技术工人和农业人口转化为重点塑造株洲区域的人才优势,为“9+2”泛珠三角区域和长株潭的工业化输送人才。 四、战略举措 1、以优化园区基础环境为中心,科学调整园区规划与开发顺序 园区规划要突出“三生”协调的园区发展原则,充分体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企业需求与园区建设相结合的特征,充分考虑产业组团的布局与配套,园区居民的生产、生活与休闲。园区开发顺序上突出重点,以产业发展和项目投产纳税为主线,注重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与提升,做到“开发一片,投产一片,纳税一片”,优先确保重点项目和核心企业的入园,以产业发展与财政增收推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2、以加快园区开发进程为中心,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入规模 通过加大投入规模,优先发展园区基础设施,拉动企业入园和产业投资,加快园区开发进程。各园的经营主体要完善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挖掘不同贷款渠道的融资潜力;根据园区开发的战略优化融资结构,降低财务风险和融资成本;把握园区整体开发的权益,储备用于融资、运作的土地资源;大胆尝试以项目为载体的BOT、准BOT等融资方式吸纳社会资金;遵循投入与回报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引进战略投资、项目合作、开放股权、上市融资等方式筹集园区建设资金。 3、以实现园区开发大平衡为中心,完善“园区开发大循环” 在河西示范园的开发中,新区遵循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大循环”的开发模式(即以固定价格向高科集团收购工业用地,交由高新区招商局负责销售,土地销售收入归高科集团所有,与固定结算价的差额部分采取财政挂帐方式逐年从财政预算中安排。企业入园后,项目建设由产业局负责跟踪),专业化的分工使得园区开发的效率大大提高,其它两园可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学习、借鉴。为实现园区开发的良性运转,化解财政风险,园区开发要以实现“大平衡”为目标,在建立大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和创新运营管理机制,理顺园区所在地政府部门与经营主体间的关系,明确政府的工作重点是框算和管理工业项目的“补差”,严格控制土地的投入产出强度,经营主体的工作重心是控制园区建设成本,提供丰富的工业设施与服务;理顺三园所在地政府间的关系,明确分工定位,避免重复建设和招商中的恶性竞争,依托株洲快速环道和中介结构促进园区企业的合作,使株洲新区的园区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4、以培育主导产业为中心,突出特色园与产业基地建设 即充分利用特色园和产业基地的运作手段,通过对工业设施、服务和优惠政策的整合为产业发展打造专业性平台。特色园与产业基地按聚集、整合、创新的思路进行建设。聚集,将产业发展进行分区规划,通过优惠政策引入分区内的核心企业,拉动人气聚集,带动市政设施的完善与提升,聚集各类项目。整合,通过建设产业专用工业设施、改善园区融资环境等形式进行内部整合,提高已入园企业的关联度;通过产业配套、延伸、企业并购、搭建营销平台有序导入和链接外部资源,进行外部整合,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创新,通过搭建针对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平台,建设人才、技术、设备租赁市场,发展创业投资,提升园内企业的创新能力。 5、以提高园区土地投入产出强度为中心,做好园区营销和土地管理工作 以产品营销的眼光做好园区的招商,用管理“投资”的态度提升园区土地的投入产出强度。从园区营销的角度,定义园区产品,包括工业用地、厂房、便利的交通、园区所处周边的产业发展状况、入园企业有序聚集所创造的盈利或降低成本的机会等,将提供的园区产品视作复合的环境与机会;细分客户,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出台引导性的招商政策,构建相对专业的基础设施平台,实现中小企业的分区发展;塑造园区品牌,统一形象,宣传园区的优势、产业特色、招商政策,搭建招商平台;对入园的项目进行严格筛选,制定科学的评估入园程序,严格控制项目单位土地产出强度,并充分利用针对中小企业的孵化器、特色园检验项目,提高招商质量。从土地管理的角度,将低于成本价销售工业用地的差额视作一种投资,将由土地产出增加所带来的财税收入分成作为一种回报,在探明投资风险的基础上通过调整地价增加或减少投入,并建立完善的入园企业退出机制,以对闲置用地和投入不足地块的调整提高园区土地产出强度。 6、以整合园区发展资源为中心,做强、做大园区经营主体 园区经营主体的成功运作为园区大规模开发提供了保障,各园区的经营主体要积极引入市场经营机制,做强、做大自身实力,努力成为整合园区发展资源的重要平台。通过融资的突破扩大园区的投入规模,通过子公司的建设充实园区环境营造的能力,通过项目策划及经营思路的转变对园区运营机制的创新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评论

全部评论

  • 园区回复
暂无评论
还可以输入150个字
感谢您的留言

3s后自动关闭